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正锋、侧锋、偏锋?

发布时间:2023-03-20 02:49:34 来源:书法密码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下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

● 篆书纯用中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 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

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要在运行过程中将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线条形状、线质首先与用笔方式有关。中锋用笔时写出的笔画两个边缘受力相等,线条圆浑而饱满。

相反,偏锋写出的线条,一个边缘受力,另一个边缘纯为副毫擦出,挺直的一边与瘫痪柔弱的另一边,两个边缘受力无法构成力量的均衡,笔画扁平、单薄。当然,这两种方法写出来的笔画外观形状也是不同的。

一、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

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且执笔应当尽量使笔杆垂直于书写面。

中锋有两个好处:

➀ 渗开,中间墨色略浓于两边,出现如锥画沙的立体感。

➁ 笔锋走在笔画中间,能够在点画的起讫之处,上下左右,八面出锋,带出细挺圆劲的牵丝,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

大致分为两类:

➀ 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用來形容中锋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

➁ 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象征笔画其形凝重自然。或称 “金石气”。

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略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

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绝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达成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进,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有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如黍米,称为聚墨痕。

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力度是否到位,往往将书写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力度控制的很好。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时并没有明白力透纸背的概念。

“入木三分”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见图2— 3)。

中锋运笔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

二、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

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三指握笔的方法,使笔与纸呈四十五度斜角,这样就使笔锋的侧面与纸张接触,自然所画线条在于左向笔画无力,也就是侧锋运笔,所以左撇的字像鼠尾。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

具体地说,侧锋行笔的方法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

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三、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

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

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因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

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尔的偏锋,该当别论。

用笔要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那么如何用锋呢?

1、要先学会中锋用笔。

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 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➀ 笔力不够;➁ 速度不够。

怎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呢?必须做到中锋行笔,笔豪向下,如同铁锹挖地,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入纸,才会产生力度。

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用公式表示: 力量+速度=爆发力 。爆发力的产生,在于腕、肩等关节的协调运动,肌肉收缩,把力量瞬间凝聚在笔毫上,着力点高度集中,像闪电一样迅速地画出线条。就像短跑运动员瞬间把力量聚集在脚掌上一样,法令枪响,就如 “开闸泄洪” 突然爆发,一泻千里之气势。

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

2、要控制提按用笔。

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

提 ,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弩之末。

按 ,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最能体现用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

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过渡就有一定的难度。

在写捺脚、悬针竖、撇等笔画的露锋收笔时,掌握其中连续反弹转换的技巧。技巧要领是:像鱼摆尾一样,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摆起笔锋,再用较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如此交替进行,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要时刻进行调锋。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怎样进行调锋呢?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但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书法艺术的笔法,是从简到繁的过程。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若就线条的笔法运动形式而言,平动、提按、绞转这三种运动形式。

平动 包括纸平面上互相垂直方向的运动,运动空间比较单一、简单,即是属于 一维空间 的运动。

提按相当于垂直纸平面方向的运动,还有在纸平面的平动运行,是把运动空间扩展到 二维空间 的运动。

绞转可以看作主要是绕纸平面的旋转运动,还有平动和旋转运动,又把运动空间开展至 三维空间 的运动。

笔画上强调“线”,在笔法上强调平动和绞转。因笔法侧重平动,故线条平实内在。让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线条时粗时细,在强化提按顿挫,实现外在线条丰富变化。提按顿挫加强,实际上都是对“平动”的削弱。平动和绞转最早源自于篆书的笔法。由于书画同源,国画的线条描法源至篆书。

用“玉箸纵横”来比喻篆书的各种笔法,就是由象筷子一样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篆书横笔决不是随便地一下,应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笔,行笔,收笔。篆书除了横竖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长短的弧线。

圆弧的笔画基本原理和横竖画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笔,行笔,收笔要随弧势的变化而变化,基本弧线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左右半圆线。弧线在运行过程中要随弧线的运行略有捻笔,以保持笔锋的中锋状态。篆书在直线和弧线的基础上,可以引伸为各种直线与弧线组合变化的线条。

利用提、按、顿、挫等用笔手法以及行笔或畅或涩的时间把握,使线条产生弹性,使力量得以强化。也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

更要讲究笔力。让毛笔既要提得起,又能压得下,使线条形成轻重对比。从笔法上看,笔法丰富,方圆并用。即使同样的方笔或圆笔,也有虚实不同,切入点不同等因素存在。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 “折以成方”,“转而成圆” 的说法。

线条形成的过程是 起笔——行笔——收笔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关键。

起笔—起笔要顿

线条有没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笔,因此,一定要学会起笔,学会利用爆发力,从而写出“力透纸背”的杰作。行笔前要先后退(逆锋入笔)、停顿(为行笔做准备),然后行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

起笔要顿就是要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行笔—行笔要畅

收笔—收笔要留

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 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若运笔方向往笔画两边倒,会造成拖锋或偏锋,即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

收笔有两种方法:

(3-1) 藏锋收笔 :弹、挑、折、转

第一步“弹”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因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横笔、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

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

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

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3-2) 露锋收笔 :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

第一步“连续弹”

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

第二步“倾”

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

第三步“踢”

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

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学书的过程,就是对笔法把握、熟练的过程,只有把这一关过了,才能达到运笔如指、游刃有余的境界。笔法的把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和当代书家好的用笔经验,加上刻苦练习,一定能够掌握笔法技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