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子弟来说一下,当年小的时候,我爸跟我说,如果出门走丢了,甚至拐卖了,就找当地的新华书店,全国各地都有,都是一块招牌,都是一个系统,找到新华书店就找到家了。
哪怕去外地,有大件行李或者跨省市搬家,也可以找新华书店,系统内物流都不是问题。
传统上,新华书店的收入,教辅(教材加辅导材料)占80%以上,音像制品占5~10%,剩下才是其它所有的。所以什么畅销小说、什么烹饪、时装、编程、历史、外语,全加起来也都还是小头。然后书籍市场00年前后有过一次定价改革,普遍*10,之前一直不让涨定价,之后就随着市场逐步上涨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各省各地的新华书店,经营策略不一样,有的地面,新华书店都开超市了,也不错。毕竟物流和分支机构是从建国就贯通城乡的老牌系统了。
书籍,也是一种生鲜,也有其质保周期,所以每年会有书展,就是处理临期过期书籍的,那个时候不少书甚至会论斤卖。如果要收藏书,一般要精装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才有价值。我爸收藏了不少书,但现在整体书的收藏不值钱了,跟邮票、钱币一样,主要是没有鉴赏和消费市场。脱离日常流通之后,拓展鉴赏市场是非常难的。
早期互联网创业,最常见的就是网上书店,几乎所有人都想搞。因为书实在是很标准化,很容易数字化管理,保质期还很长。硕士毕业开始工作刚刚拿到工资的时候,就知道买书,三个月当当买成金卡(当时还没有钻石卡),书架压塌了两个。但电子书确实是大势所趋,现在在豆瓣阅读上有2400多本。
90年代,文化人还很少的时候,新华书店甚至是能认得读者的。
我爸一个沈阳新华书店的店员还曾经去抚顺、铁岭给读者送书。
哪些读者看哪方面的书,心里都有数。
感觉像是解放前民国的老商铺,进门先喝碗茶,聊会天,然后再说要什么货,最后价钱还记账,年底结算。
肯定是不适应现在的节奏了。
之前我爸爸带我出门,经常说的就是,这附近有一个什么读者,经常买什么书。
他对城市、城区的定位,都是按照读者来标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