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抗战小说到讽刺暴露小说:
A/丘东平(),广东海丰人。作品具有七月派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对生活的苦难和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小说集《沉郁的梅冷城》《第七连》
【资料图】
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抗战意志,“展开它,我们就象面对着一座晶钢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灿烂的反射里面,我们底面前出现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受难的以及神似地跃进的一群生灵”(胡风)。
《通讯员》《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创作抱负“我的作品中应包含着尼采的强者,马克思的辩证,托尔斯泰和《圣经》的宗教,高尔基的沉着的描写,鲍特莱尔(波德莱尔)的暧昧,而最重要的是巴比赛的又正确、又英勇的格调。”英年早逝后,这种抱负在路翎那里得当继承和发扬。
B/张天翼(1906-1985)《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茅盾《腐蚀》,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魍魉世界》,萧红《马伯乐》。建国后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
2、左翼小说向社会-心理现实主义的拓展:
A/抗战及40年代左翼小说家,重要代表是茅盾、沙汀、艾芜(社会剖析派)。
沙汀(1904-1992)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
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B/路翎(1923-1994),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少年亡父,故改随母姓,寄居于舅父的封建大家庭中,抗战逃难中接触到苏联著作,开始尝试写作,思想左倾,高二时因写作宣传抗日的《实战日记》被学校开除。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胡风极其庄严地宣布:“时间将会证明,《财主的儿女们》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内容: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上半部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崩溃。下半部写这个大家庭释放出来的精灵,蒋家儿女们在抗战期间聚散无常的生活道路和心灵轨迹。
人物:蒋捷三【蒋蔚祖-金素痕,蒋少祖-赵景惠、王桂英,蒋纯祖-陆积玉、黄杏清、傅钟芬、高韵、万同华;蒋淑珍-傅蒲生,蒋淑华-汪卓伦,蒋淑媛-王定和,蒋秀菊-王伦。】
总体特征:
a、末世之感;
b、全知视角与各种人物内视角的转换,充满内心独白、心理活动与情绪跳跃、心理臆想;
c、蜂拥着大量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愤怒地笑着,文弱的忧愁的脸),焦灼芜杂感;
d、战争与浪漫,青年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嘲笑、哄笑、傲慢、轻薄、肤浅、忧愁、烦闷;
e、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横断面式的展示。
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郭素娥、刘寿春、张振山、魏海清。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受着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的煎熬,而又始终固执、并且绝望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女人,牵连着一个流浪汉型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型的工人,在他们的性格碰撞中,几乎不知节制地迸射出所谓原始强力的生命火花。《蜗牛在荆棘上》黄述泰、秀姑。
3、钱锺书的《围城》及其现代性探索
A、简介,中外文学渊源及文学姿态
a/浸淫古典文化/文学
b/精研外国文化/文学
c/从容、舒己的文学姿态和人生追求。
B、《围城》的思想意蕴
a/社会生活层面:抗战世态世相,对教育界、知识界的写实讽刺。-社会批判
b/文化心理层面:反思新知识分子的传统羁绊。深刻凝重(反新文学,与张爱玲同)。-文化/文明批判
c/哲学思想层面:“围城”进出展示的人生盲目与荒诞。-生存的反思
C、《围城》的艺术特色
a/新旧夹生的人物形象
方鸿渐:懒散而老实,守旧而诚恳,无知而聪明,好言辞而无本事。“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土木-社会学-哲学-文学
b/语言艺术
比喻--俯拾皆是而出人意料
人物--细腻而形象
心理--贴切形象
警言--机智幽默
c/独具匠心的象征结构
学业-爱情-事业-婚姻
4、战时小说的浪漫叙事
A、战时浪漫兴盛的背景缘由
a/抗战本身意味着民族精神的重塑,必然催生理想与激情高涨的时代浪潮;激发作家的浪漫想象与理想追求。
b/旷日持久的战争灾难压抑人性,普通人民特别是市民需要缓解压力,呼吸新生、慰藉心灵、释放欲望;即使是充满浮华与虚无的梦幻也是给予灵魂休憩和解脱的好方式。
B、两种创作的风格
a/探索新的民族精神的形态。
鹿桥《未央歌》青年学子余孟勤、童孝贤、伍宝笙、蔺燕梅。――情调叙事为主,情节为辅。
b/“摩登传奇”式的媚俗叙事。
基本的故事要素:传奇性情节、男女情感模式/结构、异域性情调。――加以都市里的摩登化
徐訏(—)浙江慈溪人,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颇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同时涉猎康德、伯格森。喜欢周作人的文章。1931毕业留校,并修读2年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有相当了解。1936,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接受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法期间创作了成名作《鬼恋》改编成电影《人约黄昏》1938回国,1943《风萧萧》开始在《扫荡报》副刊连载,这一年被称作“徐訏年”。“鬼才”教授作家。
徐訏的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艺术”。
“我”(哲学学者)、史蒂芬(美国海军军官)及太太(假扮,是盟军情报人员)-梅瀛子(中美混血,盟军间谍,重政治搏击)、白苹(精通日文,中国间谍,重道德的超越)、海伦(美国女孩,有音乐天赋,重艺术与人生的升华)-宫间美子(日本间谍,设计害死白苹,终被梅瀛子杀死)
通过谍战与爱情的通俗外表,达到对人的生存困境与生活悖谬的揭示,理智与情感、政治与人性的对立矛盾。
无名氏(1917-2002年)本名卜宁、卜宝南,又名卜乃夫。原籍扬州,生于南京。
中学未毕业就只身去北京,旁听于北京大学。自学成名。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写作。抗战时作过记者和教育部职员。1940年去西安独居华山一年。1944年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后隐居杭州,从事写作。1980年代年移居台北。
1943年,首次以“无名氏”为笔名发表小说《北极风景画》,轰动一时。《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罗圣提、黎薇】曾为中国新文学第一畅销书。
“无名书稿”共六卷,二百六十万字,现已出版:《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之外》、《创世纪大菩提》。“最终成了一部超出一般艺术规范,将社会历史、时代精神、文化哲学、伦理道德、人类生存、生命本体,以及宗教信仰等一古脑全熔铸于其中的、吞吐万象的综合性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