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技术全球首发,拜登团队担心的事来了!
在美国的施压之下,基本上具备有一定半导体实力的国家,都相继开始了针对“中企”的计划,“芯片四方联盟”、“美日荷三方协议”的出炉,让造芯设备、辅材限制范围直接下探到了45nm。
传统的造芯层面由美国主导,核心专利以及基础技术都被垄断,如果拜登团队咬定不放口,自然国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颠覆性的技术诞生了,这才能有效的实现弯道超车。
(资料图)
就在6月30号,中科院官宣了好消息,旗下的计算所实现了无人工干预的AI芯片设计,目前成品的芯片已经诞生了, 并且这项技术还是全球首发,拜登团队的担忧成为了现实,这能否帮助我们打破僵局呢?
基于传统的造芯层面,需要高度依赖EDA设计软件、指令级架构、光刻机等等软件和设备,这些都被欧美国家给牢牢掌控,特别是7nm以下芯片的制造设备EUV光刻机,目前只有荷兰的ASML能够制造,由于使用到了大量的含美技术,中企想要获取根本不可能。
因此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路上,我们只能分为两步走,其一就是在传统道路上精耕细作,其二就是突破颠覆性的技术,从而有效地实现弯道超车,彻底摆脱光刻机的束缚,而超导量子芯片、光子芯片等等,就是非常有希望的方向。
目前华为已经实现了14nmEDA软件的国产化,配合上中芯国际的14纳米制造工艺,距离完全自主化的产能又近了一步,在华为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全产业链技术的突破,可以肯定的是,五年内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科院是整个过程中的“中枢力量”, 6月30号再度带来了好消息,中科院计算所利用现今强大的AI技术,在无人工干预之下全自动设计出了CPU芯片,这款芯片被命名为“启蒙1号”,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寓意。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启蒙1号”是基于RISC-V架构开发设计的,在性能上比肩于英特尔的486系列CPU,整体性能相当于65nm的水准,如果单纯从这方面来对比的话,就毫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品,但显然这款芯片的意义不在于此。
首先这款芯片是无人工干预的,且整个过程只需要5个小时,相比于国外的GPT-4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至少提升了4000倍,仅仅五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个团队数月的工作,足以体现这款软件的强大,同时还能运行Linux系统。
现阶段市面上主流的芯片都是28nm以上,65nm在性能表现上的确不足,但这个技术还只是开始,伴随着后续AI技术的强大,自主设计的性能将大幅提升,未来是可以预见的。
根据行业专家的预测,再过个5~10年,AI自动生成CPU的能力,大概率会超越人类现阶段专家的水平, 这也是中科院研发这项技术的意义所在,一旦这项技术取得成功,欧美的EDA设计软件将直接被淘汰,而在这个领域所有国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
实际上除了中科院的新技术之外,中国早就意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类似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早就已经进入到工业体系当中, 为了解决英伟达GPU芯片不能出货的问题,大量的国内资本开始入局GPU芯片的研发。
目前壁仞科技、沐曦集成电路等等中企,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要说在AI底层的算力支持上,中国的脚步并不会比欧美要差,虽然在技术上并不拔尖,但显然在系统性的布局上,中国是比较突出的。
拜登团队一直都想要孤立中国半导体,没曾想却起到了反作用,之前美企一直想要收购ARM公司, 但如今中企已经接近放弃ARM架构了,将重心放在了开源架构RISC-V上,并逐步把它变成了中国阵营。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走一条不寻常的路,各大芯片企业不再执着于先进的制程工艺,反倒把重心放在了成熟工艺自主化上,这也为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从牌面上来看的话,显然中国半导体的路更宽,国际合作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也就没必要循规蹈矩的发展了,越是打压越是顽强,这向来都是中国人的状态,大家觉得中国最后能赢吗?